生意社1月22日讯当前,盐业体制改革已经到了攻关时刻。改革在即,食盐专营的体制或将终止,制盐企业将全面走向市场。记者最近在采访中了解到,在盐业体制即将改革的大背景下,不少制盐企业已经不满足于仅仅是晒盐,而是计划往下游发展盐化工。他们想转型的原因是什么?这个“型”又该如何转呢?
我国盐资源比较丰富,目前有制盐企业3000多家,年产原盐6800万吨。在产大于销的格局下,盐业公司的计划成了制盐企业的命根子——多少钱、买多少完全由盐业公司说了算。制盐企业只能将盐卖给盐业公司,其余流通手段出售的都算非法私盐。而制盐企业获取计划指标并不完全靠产品的质量、成本,关键在跑计划、跑关系。有业内人士称,每年的食盐计划会已演变为制盐企业的“公关大会”。
盐价结构、销售体制的严重不合理,产销价格差异过大,造成了盐业内部的贫富两极分化。现有体制牺牲了制盐企业、用盐企业和社会的利益,换取了盐业公司一家的独大,也遏制了制盐企业的活力。不少制盐企业反映,他们不能直接销售自己的食盐产品,即使搞了产品的深度开发,也不能自己销售。因此,新中国成立60年,改革开放30年,而目前我国制盐业仍然主要以单一的制盐为主,资源利用率很低。我国海盐苦卤利用率不足20%;湖盐区由于单一提取盐,导致镁害严重,使湖盐资源遭到污染;矿盐区的芒硝提取率尚不足10%。
“只有发展盐化工,才能真正把制盐形成一个系统的循环产业链。”山东莱州诚源盐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鸿治谈起制盐企业未来的发展盐化工的原因时,这样和记者说。江西九二盐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郭炜表示,制盐企业有原料优势,盐化产品在当地有市场需求,只有发展盐化工才能提升盐的价值。江西晶昊盐化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黄剑平对记者说:“有一定规模的制盐企业,要延长产业链,最终就要发展盐化工。”重庆市盐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逸根说,制盐往下游盐化工走是个方向,该公司正在规划上马一个氯气下游产品项目。
连盐业体制中的“嫡系部队”也在以化工为未来谋出路。食盐定点生产企业中盐皓龙盐化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黄伟表示,当前盐业体制改革紧锣密鼓,盐业内计划经济的运行模式迟早会被市场经济的大潮所冲破,未来皓龙公司也要向盐化工方向发展。
事实上,制盐企业未来的发展盐化工也是国家产业政策所提倡的。2008年10月30日,工业与信息化部颁布的《全国制盐工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指出,我国盐业资源浪费严重、产品品种单一、附加值不高、劳动生产率低、经济效益差,应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促进盐、盐化工、卤水养殖的一起发展,增强行业总实力,通过技术创新和结构优化,以盐的终端产品为目标,延长产业链,调整产品结构,开发高的附加价值产品。而山东、江苏等产盐大省出台的制盐工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也精确指出,要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大力研发盐及盐化工系列新产品,重点搞好盐化工精细产品的开发,大力提高盐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水平。
不少制盐企业反映,目前他们没自己的品牌,没有自己的包装,面对盐化工市场,他们显得十分无助。
“想上项目没技术”、“想上项目缺资金”、“想上项目不了解什么产品好”……在我国海盐生产基地山东潍坊和寿光,制盐企业负责人在谈起转向发展盐化工时,都有这样的苦恼。
我国制盐企业多、小、散、弱,大大小小的制盐企业有3000多家,特别是我国一些海盐生产企业的规模比较小,年产能从几千吨到几万吨不等。在山东潍坊,当记者问起他们转向盐化工的打算时,许多盐老板就和记者说说:“规模小,不敢考虑。”
“发展盐化工也不是谁想发展就可以发展的,企业一定达到一定的规模才可以。”李鸿治这样认为。在他眼里,是化工领域就算“高科技”。
另据记者了解,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国内原盐市场需求不足,价格直线下跌,公司制作成本上升,产品盈利锐减造成企业盈利不足。这一些因素也制约了企业的转产。
“目前,传统的烧碱、纯碱等盐化工产品产能过剩,别的产品也需求不足。对制盐企业未来的发展盐化工来说,上什么产品确实需要仔细考虑。”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石化处副处长孙丰阁说。
孙丰阁指出,盐化工的主流产品均属于高能耗和高排放产品,其成本特别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盐的价格,而是取决于电、煤的价格。仅有盐资源而没有廉价的煤炭或水电资源的地区,并不具备大规模发展盐化工的条件。而有些地方的煤炭储量和质量,也不能满足盐化工的发展要求。
除了资源制约之外,人才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江西景德镇盐业公司经理廖春霞想的是,盐业体制改革后,盐业公司将从传统单一的批发经营模式逐步向盐化工、非盐产业延伸。这就需要有专业水平、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决策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而对于不少企业来说,各层次的专业人才都不同程度地缺乏,这样的一个问题急待解决。
孙丰阁认为,制盐企业未来的发展盐化工应当因地制宜。环渤海地区和江苏省以海盐生产为主,而目前国内海盐产能稳中有降,不宜再规划大型纯碱项目;地处中部地区和西南部的井矿盐生产企业,当地环境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敏感,氯化钙废液没有好的解决方法,不适宜建设氨碱装置;联碱工艺只能采用固体盐,且质量越高对纯碱产品质量的提高越有利,使用井矿盐更适合,因此中西部的井矿盐企业可与煤化工(合成氨)相结合适当考虑建设联碱装置;西北部地区的湖盐生产企业,如果煤炭资源丰富,适合采用氨碱工艺发展纯碱项目。但青海柴达木地区规划建设的纯碱规模超过500万吨,西北当地的市场容量小且远离东部市场,因此近期不宜再规划建设大型纯碱装置。
孙丰阁还提醒制盐企业,发展盐化工应当规划先行,走与煤化工、石油化学工业、天然气化工相结合的一体化生产模式,形成油气—盐化工、煤—焦—盐化工、煤化工—盐化工—建材循环产业链。
山东省海洋化工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孟烨提醒说,盐化工发展不能太窄、太单一,制盐企业一提发展盐化工就是烧碱、纯碱,这一些产品投入大、规模大、产值也大,地方政府和规划部门也热衷于规则,但目前在国内这一些产品的产能已然浮现过剩,而且其市场销售有一定的运输半径限制。对此,孟烨建议,发展盐化工应当放开思维,根据盐的资源情况,并本着对资源综合利用的原则,将资源吃干榨净。公司能够考虑开发生产溴系阻燃剂,含溴染料及中间体、医药中间体、卫生化学品等溴系深加工产品,氯化镁、硫酸镁、氢氧化镁等系列产品,碘酸钾、碘化钾、碘化钠、碘代烷等碘系列产品,钾、锂、硼、锶、钙等系列产品。这些产品虽然规模小,但是价位相对较高,像溴代聚苯乙烯的市场价格为3万~4万元/吨,高档聚溴化苯乙烯市场价格为6万~7万元/吨。孟烨表示,溴系深加工产品大部分技术成熟,包括氯化溴、氢溴酸、溴吡啶等溴衍生品,其产品市场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但还需要解决产品品质和包装等问题。制盐企业可优先考虑上马这些产品,以改善产品结构。
孙丰阁则表示,制盐企业发展盐化工不应仅仅把目标锁定在大型氯碱装置及配套聚氯乙烯项目上,应转变思路,重点考虑更先进和切合实际的氯加工方案,以氯定碱,大力发展高档次的精细有机氯产品。例如,企业可以考虑发展高纯氯乙酸、氯化高聚物、有机氟、有机硅及深加工产品,开发特种氟树脂、氟橡胶、氟系列中间体、高档硅橡胶和硅涂料,建设氯化聚丙烯和氯化聚氯乙烯项目,用环氧丙烷延伸生产特种高档聚醚多元醇和聚酯多元醇产品并与聚氨酯装置联合,用环氧氯丙烷进一步生产高档环氧树脂产品。这一些产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目前国内还主要依赖进口。
专家还提醒制盐企业,转向盐化工应当围绕市场、立足实际,避免走入求新、求大、攀高的误区。企业对高新技术和高科技产品不能唯“高”是从、盲目攀高,这样的结果往往是技术引进来了,产品却出不来,原有的商品市场也失去了。而盲目铺大摊子,上规模,会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这样的结果是规模上去了,管理没跟上,成本没有下降,质量没有提高,商品市场份额也没有抢到,同样会使企业陷入瘫痪。
中国化工网重磅推出《2009-2013年中东地区聚烯烃市场调查与研究报告》,包含精辟的市场描述,强大的数据积累,独到的下游客户名单。合作咨询热线潘小姐